2020年

16

臥蠶眼袋好難分?淚溝到底在哪裡?眼周問題大整理!
眼袋問題怎麼解?消除眼袋千萬別靠偏方!
 
眼睛在臉部比例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,許多人都會追求擁有一雙迷人電眼,不僅看起來十分有魅力,也會顯得整個人很有精神,看起來年輕有朝氣。

眼部的構造其實相當複雜,眼周有非常多的神經與肌肉,也有很多韌帶與結締組織,也因此許多人可能會分不清楚位置相近的臥蠶、眼袋、淚溝和印地安紋有什麼分別,有些人眼下有一條毛毛蟲,看起來就很有精神,為什麼我眼下也有一坨稍大的毛毛蟲,看起來就格外滄桑?這次我們就來分析眼部的外觀構造囉。

前總統馬英九前陣子出席公眾場合時,因為帶著墨鏡出席引發討論,馬辦也證實馬英九做了眼瞼和眼袋手術,這則消息也因為近期馬前總統的動作頻頻,造成許多人開始關注起「馬英九的眼袋」,在這裡蕭醫師沒有任何政治立場,而是要以馬前總統做為範例,跟大家說明眼部常見的不同狀況,以下內容純粹是醫療衛教,如有冒犯就請多包涵了。



 

眼袋、臥蠶傻傻分不清? 一張圖讓你全看清


首先我們先從上面的位置來說,臥蠶位在下眼皮、貼近睫毛線的地方,通常會有0.2~0.7公分寬,臥蠶是因為眼輪匝肌增厚而形成的,因為它是屬於下眼瞼閉眼的「肌肉」,所以在微笑的時候,臥蠶會變得更加明顯,讓人有一種「眼神在放電」的感覺。台灣曾有團隊研究完美的臥蠶比例算法是「臥蠶高度÷〈臥蠶高度+眼睛高度〉」,這份結果也被刊登在國際期刊《Aesth Plast Surg》中。


藝人徐若萱、劉德華都有明顯的臥蠶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MdNVYnhttps://reurl.cc/9XpqoX

 
很多人經常會將臥蠶跟鄰近的眼袋混為一談,主要因為兩者外觀也都是微微澎起的構造,但由於臥蠶算是眼部肌肉,所以會跟著臉部表情變化而有些微的改變,仔細觀察可以發現,當有臥蠶的人在用力瞇眼睛的時候,眼下的臥蠶會較為突出,不笑的時候,臥蠶就比較不明顯。

而眼袋的成因,主要是因為年紀增長所造成的,由於眼球是由懸吊韌帶支撐的,正常情況下眼眶內的脂肪會包覆住眼球外部,所以眼眶周圍會很飽滿,但隨著年齡越大,我們的眼輪匝肌自然就會萎縮、眼眶骨流失、眼眶膈膜逐漸鬆弛、眼周皮膚變薄,這些原因會造成眼眶原本的支撐力下降,脂肪無法被固定在原有的位置,便往外澎出成為眼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熬夜、過度使用3C產品或經常哭泣這些原因,都會讓眼部循環變差、產生水腫,會加速形成眼袋,所以現在眼袋已經並非老年人的專利,年輕人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喔!

由於眼袋是屬於軟性脂肪,所以有眼袋的人在用力做臉部表情時,會將脂肪向內推擠,因此眼袋反而會變得較不明顯,基本上臥蠶跟眼袋分別可以用以上這種方式做簡易判斷,當然如果眼袋已經比較嚴重的人,有可能微笑時眼袋脂肪還是會在臥蠶下方突起一塊,或是跟臥蠶融合成一大塊突起,此時代表眼袋脂肪已經是中度以上了。
 


老態大敵不只皺紋 臉上有「溝」也會讓氣色憔悴!

 
淚溝是由內眼角開始,在下眼瞼靠鼻側的一條凹溝。因為淚溝是凹陷的溝狀,所以會讓人看起來格外憔悴,黑眼圈看起來也更明顯,通常會伴隨著眼袋而生。

淚溝的處理表面上看起來,雖然是只要填補起來就好了,但實際做起來可不是單純填平這麼簡單。因為淚溝所在的位置旁邊有許多韌帶、肌肉、脂肪等組織,也由於淚溝經常與眼袋連結,因此處理時還要注意兩者之間的立體和凹陷對比,若是填補不當,很有可能會有外觀不自然,甚至臉上多一道腫脹痕跡的問題,所以這方面要找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來處理。

而當淚溝再往下延伸,直到臉頰處的凹陷,就是我們常說的印地安紋,又稱貓咪紋,顧名思義就像是印地安民族臉上的圖騰一樣,往外延伸的紋路。

印地安紋的成因可能是因為先天筋膜、韌帶過於發達,或是眼輪匝肌肥厚造成,也有可能是因為後天皮膚下垂老化所導致,如果平時表情過度用力,長年下來也有可能會有印地安紋。有的人則是先天就有印地安紋,但年輕時因為皮膚緊實,所以紋路不是很明顯,然而隨著年紀增長,紋路凹陷也就越來越顯著了,甚至還有可能和淚溝一起,讓視覺感凹陷更深,臉部氣色看起來加倍顯老。
 


眼周問題百百種 憔悴禍首可能不只是「它」

 
我們年輕時臉頰豐潤的曲線,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開始出現許多的歲月痕跡。可以觀察年輕人從眼下到嘴角的曲線,通常會呈現飽滿的圓弧狀,從眼下開始隆起,最高處在蘋果肌,最後收尾在臉頰處。然而年長者的這條線則可能有眼袋、淚溝,使其無法呈現飽滿的平滑線條,所以往往會需要利用手術改善,讓臉上不再有凹凹凸凸的各種「袋溝」。不過在諮詢醫師前,也可以先學會簡易的分辨,了解究竟是哪種眼周問題造成我們的困擾。


年輕時的臉頰是呈現飽滿、豐潤的曲線
 
由於眼周部位的構成是很複雜的,所以有時候你認為的疲態,可能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了解臥蠶、眼袋、淚溝的不同,對自己的眼周也能夠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
也因為眼周是如此精密,所以醫師在評估手術時,必須要考量整體的狀況,這可不光只是看照片就能知道的而已,包括皮膚鬆緊、黑眼圈、紋路的延伸範圍等層面都要涵蓋到,也要和患者溝通手術期望和生活習慣等條件,才能找出適合的改善方式。